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数字化转型Author 胡亮Huliang
转发按语下文是我前同事讲解某连锁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系列文章之一。这篇文章非常好地阐述了业务流程管理(原文是BT,来自于英文Business Transformation,简称BT,作者称之为“业务变革”,我个人观点觉得说是“业务流程管理”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和IT建设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流程管理和IT实施之间的良好协作关系是企业最佳业务实践,并非IBM、华为等公司的独门秘笈。2000年前后,浦项、三星等韩国大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流行说PSI(process and system innovation,即“流程和系统创新”),我服务过好几家企业就学习他们,把IT部门叫“流程和系统创新部”。 实际上,所谓“BTIT机制”,应该属于企业架构(EA)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架构管理在架构治理(Enterprise Architecture Governance)的最佳实践,我将这个管理原理画成了上图, 有机会我专门撰文阐述。George
4)华为 IT 治理的目标是支撑公司的价值主张和战略落地,追求IT 支撑公司的卓越运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华为流程与IT管理部的组织架构是垂直与集中的,它底下既有专门的组织来支持部门的日常运作,也有专门的组织负责规划企业架构和业务变革以及流程和内控建设。这些变革的发生,既来自于公司管理层领导的战略诉求,也来自于对整个公司全球业务运作的洞察,发现问题并提出变革方向。由于变革一般会涉及企业构架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所以领导变革的项目经理都由主管业务的总裁、副总裁级别的人担任,而不是IT团队的成员。四、IT技术 流程管理的落地、规范化、高效要靠IT系统来固化流程、组织及管理体系。IT的作用是使得业务的运作与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固化,同时提高运作效率。1)要有好的架构规划与管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人管的问题;2)应用开发和实施。华为的做法是如果业界有相应的软件包,匹配度达到七八十就直接上这个软件;应用软件二次开发问题;要用第三方的开源软件。要有好的项目管理、好的开发测试集成平台;3)基础设施与IT服务。IT人员不能够只是运维修修电脑,而是要服务转型,做运营。IT系统之所以成为IT系统是因为支撑了业务运作,在服务水平、数据保护、灾难出现的重大业务阶段有相应的组织去进行支撑,实现系统的业务价值;4)IT预算。预算资金来源采用的机制是“谁受益,谁承担”。但像网络和数据中心这种公共的基础设施以及像ERP这种集团级的系统平台应用,都有集团来做预算、做项目管理和投资,做完以后再把费用按BU收益分摊到业务部门。自己业务部门自己一定要建的系统,自己出钱,但也要做备案。大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减少内部吵架。P公司(欲知P是哪家公司,请关注公众号“new-DT”,回复“P公司”)的业务变革与IT治理,也面临华为在不同阶段碰到的类似问题,虽然P公司的体量及业务复杂度远不如华为,但华为的经验给P公司带来了参考。经过前期沟通,2016年7月23日,P公司的BTIT转型提升咨询项目启动大会召开。 BTIT是在业务和IT中间的一座桥梁,以既懂流程又懂IT的人才团队组织机制保障为依托,通过对业务战略的深刻理解和业务洞察,制定科学合理的IT举措、解决方案和规划,并管理或辅助转型项目的实施。在此基础上,研究IT技术发展,制定业务创新方案,驱动业务发展。业务和IT之间简单的提需求和系统实现的方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以一种融合的机制提升IT的实现响应速度,实现IT对业务的价值。P公司的BTIT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状分析:包括企业战略理解及信息化需求分析,IT现状与差距分析,IT组织能力评估,BTIT领先企业应用实践研究,BTIT高阶模式初步定义; 第二阶段是蓝图设计:主要包括BTIT设计的方法/流程/工具,BTIT治理模式与机制设计,BTIT流程框架设计,BTIT组织架构/岗位/职责设计,BTIT绩效体系设计; 第三阶段是BTIT实施:包括BTIT体系实施,BTIT能力培训,流程设计等。P公司现实的问题是: 1)部分业务需求的提出,仅仅停留在想法阶段,具体流程、规则及标准不清晰,导致IT无法承接; 2)对流程、标准、规则不够细化,IT无法承接落地; 3)IT无法真正理解业务的需求及价值,导致不能实现业务的需求。 上述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业务缺乏IT专业知识,无法结构化思考业务需求,导致需求不够全面、清晰准确,最终开发出的系统与业务实际需求有偏差,反复修改,变更; 2)IT对业务理解不深,当前业务提出需求,IT满足需求的简单模式及人员能力,不足以支撑IT人员对业务的充分理解,导致IT最终实现的系统与业务需求有偏差。本项目实施之后的期望价值: 1)敏捷企业、快速变革:BTIT流程体系改变了战略落地的方式,以往是制定战略,再完成管理变革,最后才是 IT 支持落地,这样一种运作方式会导致不能充分确保 IT 技术的支持造成战略打折落地。新的运作方式是直接一开始就考虑 IT 技术的支持,确保战略的更好落地,使得企业能够快速、有效的变革;2)打破部门墙,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端到端流程:通过 IT 技术落地的流程最大的好处是建立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跨业务、跨系统的端到端的流程。这条通道还存在一定的强制性,一旦流程上线,企业会配套出台强制执行措施,保证流程的执行,帮助战略的落地; 3)流程优化落到实处,享受流程优化价值:运用 IT 技术支持的流程会积累大量的使用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让流程优化落到实处,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流程优化的价值。4)专案专办,以项目组织模式推进,确保业务变革成功:由于战略任务和业务变革都会要求跨部门的资源协调和强烈的时效要求,多数会以项目形式推进。因此,在BTIT 体系设计中,要求企业建立TPMO(转型项目群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和机制推进。项目组的项目经理有流程变革部的资深人员担任,项目组成员来自对应的业务部门、需求管理部门、应用开发部门、人力资源部等,其汇报对象一般是 VP等高层业务负责人。所有项目会同时强调业务目标和项目目标的达成,项目推进,业务变革与信息化系统的有机结合。BTIT的核心是业务与IT的融合,业务的核心是流程,IT建设在业务变革中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要化解就必须处理好企业战略,流程,组织与IT之间的关系,并借力管理层的强力支持,BTIT绝对是一把手工程,P公司是董事长亲自挂帅。对于华为,任正非为支持华为的IT建设提出了“先僵化,再优化,再固化”的口号,“僵化”即是为了避免业务部门讨价还价、拖拖拉拉,确保业务变革成功。